摘要:
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企业关于新时期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高校是培养关键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及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及企业关于人才需求的不断转变,高校要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便能为社会及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新时期,企业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发严格了。所以,高校要注重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及技能。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在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希望能促使广大院校强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1 应用型人才特点
1.1 应用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具有广泛性
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极具复合型特点,若想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学习专业的工商管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为基础性知识,具有迁移性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促使其学习及理解专业知识。同时,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了解专业方向内容。同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了解财务知识、管理知识,为了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日后就业时能顺利完成岗位工作,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涉猎计算机应用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1.2 应用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具备时代性
为了保障高校培养出的工商专业管理型人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及企业的应用需求,就需要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思路及方案。在社会及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针对人才的需求有所转变,应用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之际,要促使相关人才掌握新知识并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1.3 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
单从能力结构这一角度出发,应用型人才要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而且要善于应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具备超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自学能力。高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及提高其相关能力,可保障这些人才顺利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真正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能力结构多元化的特点。
2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针对性稍弱
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需要提前设定培养目标,并按照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以便能够培养优质的人才。我国众多本科院校在具体培养人才时,并未全面调研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所制定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并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致使在日后工作过程中,难以真正胜任工作岗位。
2.2 人才培养方案欠缺实用性
高校拟定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欠缺针对性,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实用性不佳。一方面,高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用性稍弱,我国大多本科院校面对相近的学科,通常选择同一门课程。但是,并未结合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行业发展形势优化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个别本科院校重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并未进行实践训练,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具体实践中,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极其不利。此外,一些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却未设置充足的实践课程,致使学生欠缺实践锻炼的机会,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课程,但由于缺少相关资源,并未与实习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导致学生不能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无法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下将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2.3 培养方式较为单调
如今,我国大多高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之际,通常以教材为核心依据。立足课堂阵地,对该专业学生展开教学工作。由于高校所选取的教材欠缺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在课堂教学时,主要由教师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
3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保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式合理化,高校应进一步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在培养相关人才时,需要全面了解企业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创建人才综合能力构架。因人才能力构架直接关乎人才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就要求高校立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进一步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以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真正适合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优化课程设置
3.2.1 开设多元化课程
高校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工商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学校所拥有的资源等各种因素,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保障所涉及的课程足够多元化,能够满足新时期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3.2.2 强化课程综合性
众所周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及企业发展的基础。高校要以国家需求为根本导向,按照国家需求及导向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新时期,社会、企业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大。所以,就要求高校科学设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时,要包含基础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提高本专业人才综合水平。与此同时,因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要具备操作计算机软件和其他有关软件的能力。所以,高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要重视开设综合性课程。
3.2.3 加强课程实用性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力量。所以,高校在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要全面分析新时期、新经济社会现状以及关于本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因社会针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所以高校要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优化课程设置方案。通过有效举措,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在课程体系内,加强实践课程,以便能促使相关人才都具有应用能力。
3.2.4 重视打造人文化课程
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之际,应强化道德素养教育,并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实用的时代新人。
3.2.5 关注课程本土化及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深入,我国众多企业冲进国际市场。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的现实地位,就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高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际,为了提高所有人才“走出去”的实力,要重视和国际课程接轨。当然,高校也不可忽视本地区的资源特点,要了解本地区行业发展特色,科学设置本地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总结起来,高校要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持续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我国个别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现实需求不匹配,所以就要求高校重视这一问题,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全面了解本校资源,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科学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并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体系,以便能把人才培养成更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
3.3 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3.3.1 打造产学研模式
政府部门应为高校及企业做好方向指引工作,制定支持企业发展以及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政府要在企业和高校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鼓励企业和学校密切合作,以便顺利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模式。我国大多专业人士认为,因国外制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所以更有利于企业参加产学研项目。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全面推广产学研合作方案,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产学研模式下,真正成长为优质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完备,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需要由政府部门发挥牵头作用,指导企业参加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此同时,政府要重视创建法律法规,鼓励地方企业及高校融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建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3.2 创建健全的运行机制
为了保障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顺利运转,在创建运行机制之际,要重视监管制度执行情况。政府在拟定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时,需要鼓励广大高校及企业结合具体的法律,制定完备的产学研合作制度。企业及高校都应详细分析自身发展水平,促进资源共享,并将产学研合作机制融入未来的发展方案中。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优化合作方法,保障双方合作过程不受资金、人员等因素制约,促使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作用,为培养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一分贡献。
3.3.3 创建人才培养联合体
在实施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后,还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如果高等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在校区内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模拟中心,或者选择优质的人才进入企业学习,以保障相关人才能够掌握新理念、技术及经验。与此同时,在企业中,也可以创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学生在基地内参加实践训练,可以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全方位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环节,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3.3.4 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高校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共享相关资源。为了切实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搭建专业的工商管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相关的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科技数据融入数据库内,并分享给广大用户,以提高资源配置效果,保障本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学习资源,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做好准备。
4 结语
我国有关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有理论并不完备,培养模式依旧有待进行深层次研究。所以,在后期培养该专业人才时,要持续汲取优秀的经验,致力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高校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并提供实践机会,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刘建鑫.“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21(36):177-179.
[2] 陈恺宇,商子楠.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4):27-30,35.
[3] 鲍婷,方争勇.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21(22):67-68.
[4] 张文玲.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应用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1(21):62-64.
[5] 姜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4):194-197.
[6] 辛高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7):129-130.
摘要: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研究发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策略。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对于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机会不足、学科交叉薄弱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往往无法迅速适应和应对挑战。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为了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商业环境。
3.2 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共同研究等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科技创新。
3.3 创新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在工商管理领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实践。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 完善教育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4.2 增加师资力量
引进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3 推动产学研合作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 结论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教育体系、增加师资力量和推动产学研合作也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 20XX, XX(X): XX-XX.
[2] 王五, 赵六.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 20XX, XX(X): XX-XX.